青少年在学校经常失眠,虽然我不敢苟同“厌学”这一用词。问题是一个力求上进的好孩子怎么会突然厌学?
其实,很多孩子看起来非常好学,只因为精神内耗,无法正常学习,所以不得不“厌学”。
近我救助了一个陷入心理困境的高中生,他告诉我说:
“每当我上课学习看到别人全神贯注的时候,我真的好绝望。老师和父母,看到我看不下书,成绩一落千丈,十分不解,还以为我厌学,不知道我有强迫思维。我知道,就算告诉父母也没用,除了让他们难过,也没办法帮助我。这段时间一直想哭,想逃避学校,但又觉得对不起父母,感觉自己好失败,好难受。”
一些原本学习成绩好、性格内倾的孩子,因为受到某种伤害,容易落下了阴影,导致上课中脑子里总是浮现那些伤心画面,而无法学习,成绩下滑。
这些“厌学”现象,在许多学校,尤其上了初中,高中,非常普遍。钱丹塞恩刘老师团队每年都接到不少这样的求助。
要知道强迫思维,往往都是因为一点小事,就会在脑海掀起巨浪。
因为敏感多疑,因为想得太多,容易走神,导致无法集中注意学习。
因为学习状况和心理状态堪忧,自然就会因兴奋难以入睡。
如果加上环境因素,如灯光、噪音、异味等,会更加心烦意乱。且越排除,对环境越敏感。这是失眠状态下常见的问题。
为什么同样环境下,其他同学可以入睡,而有些同学却睡不了?因为有抑郁、焦虑和强迫思维。
如果老师,家长只是说,不要紧张,不要想多了,不要冲动……那都是废话。
因为你说的,他都知道,而且全部尝试过了,就是做不到。
所以类似问题导致的自杀或逃学也有可能,因为现实的压力不足以引起那么大的反应——严重失眠、怕光,注意力不集中,除非心里另有其事。
一个人只要有正确的思想态度,不管其心里痛苦了多久、多厉害,哪怕痛苦得自伤自杀,也不管其社会功能损伤多大,哪怕是已经躺平,我们也不能说其有抑郁症,也许他只是一种抑郁情绪而已。
因为抑郁症和抑郁情绪迥然不同,就在心理有无冲突(详见笔者的同类文章)。
既然如此,抑郁症还有轻重之分吗?
没有,抑郁症只有思想偏执程度。
然而,人的思想偏执程度,跟海水一样不可斗量,因为它不是客观,而是当事者自己无法感受的主观东西。
由于抑郁情绪或抑郁症状,客观真实,西方心理学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。
也让人信以为真,认为科学。
西方心理学跟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理念完全不一样。中国本土心理学主讲生病的人,讲人的思想,讲整体观念;而西方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病,讲病的具体症状。
对抑郁症的认知、定义不同,治疗的理念和效果就完全不同。
西方心理学,总是在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”的症状性治疗轮回中,让无数患者被牵着鼻子瞎转悠,永无出头之日。
我自己曾经学习运用传统文化,从严重抑郁症走了出来,而且帮助了不少人,让他们恢复健康,让他们重新站立起来,变成正常人。
朝闻道夕可死,只要一朝解放思想,阴霾只会散尽。观念改变了,思想转变后,人很快就会振作起来。
虽然躯体化症状看起来是客观的,但是它却不能通过B超、CT等医学手段测量,只能根据患者的感受进行陈述。因此,抑郁症的所谓躯体化并非器质性症状,实际上只是神经症状。
“我”真实的自己呢?真实的想法呢?怎么办呢?
我不能总捂着、憋着,我不能成为学习的机器,我不能成为家长利用的工具。
父母老是用道德来绑架孩子,让孩子们感觉到非常累,而学校每天又要孩子们完成作业,没完没了的学习任务,把孩子们变成了答题的机器。
上课的时候,我们还要规规矩矩、按部就班去听老师讲那些我们根本不喜欢的课。老师你为什么不能讲点我喜欢的东西,你为什么不能让我放飞自由?让我的童年,让我的灿烂,让我的青春,让我的热情能够舒展?
10岁到12岁的年龄,是孩子内心躁动的时候,也是容易叛逆的年龄。因为这个时候,孩子们开始在认识世界,但不一定能与这个世界吻合。很多孩子还停留在理想化的童话世界里。当这种理想与现实发生碰撞的时候,孩子不善于思考,而是直接产生叛逆,或者伤害自己的内心。
春天是一个躁动的季节,是万物勃勃生机的季节。在春天,一颗跳动的心,一腔浪漫奔腾的激情,突然间被冷水浇灌,被残酷现实无情地碾压,本来是生机勃勃的心,一下子被打回到冬眠,这就是抑郁。
春天应该是蠢蠢欲动、含苞怒放的时候,但是现实环境不允许孩子任性,孩子只能一次一次压抑自己的内心,一次一次憋着,因此出现抑郁一点都不奇怪。